【UOVO 好書分享】鹽選島滋味_關於侍鹽師
經常做菜的人或許都曾有過「鹽下得不夠,鮮味就出不來」的經驗,但鹽明明是料理中如此重要的一環,人們卻總是稱讚食物好吃,而忽略了鹽的美味。
在《鹽選島滋味》一書中,慎重且詳細的收錄了許多鹽的記事。從鹽在調味、醫療與宗教中所扮演的功能角色,鹽為醬油和醃菜帶來的風土味道,鹽場的復興搭配體驗設計,以及一探職人們對於鹽的經驗分享,即便沒有任何一個刻意鋪陳氣氛的段落,闔上書的那刻卻會讓人感受到無限的滿足與感動。

洲南鹽場復晒之路結合體驗設計的案例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
位於嘉義布袋的洲南鹽廠建於1824年,由於時代變遷、現代鹽業的發展,老鹽工們的出走讓這片鹽田在2002年宣布停晒。然而,當地的「布袋嘴文化協會」卻始終不放棄這片充滿歷史文化的鹽田,在不斷推動、提案之下,終於在2008年決定正式復晒。
沒想到,由於鹽田長年的荒廢,土質結構早已改變,周遭的環境生態圈也難以重新適應高鹽度的環境,鹽晒不出來,如何再談把失去的文化找回來?
幸好,在幾位回歸老鹽工的幫助下,花了三年時間,終於再度把這片鹽田養了起來。有了鹽田之後,洲南團隊也運用文化資產及環境劇場的概念,設計預約制的體驗活動,從一飲含有「水地風光人曬鹽」七字精神的鹽工茶開始,發表進場宣誓後,便可以赤腳走進鹽田,親自體驗踩漿、量鹵水等等環節,過程中不但結合了環境教育,更是充滿樂趣與收穫。

隨著產鹽的品質趨於穩定,洲南鹽廠開始推出多種鹽款,其中還有根據二十四節氣命名的「職人鹽選」旬鹽花,並將品牌打入精緻餐飲圈的市場,推廣台灣在地日曬鹽的價值與美學,另外,洲南團隊也與晶華酒店合作,在餐廳中建立起「侍鹽師」的專業角色,更是讓人前所未聞、好奇不已。
究竟侍鹽師的工作都在做什麼? 能創造出什麼不一樣的用餐體驗?
在說侍鹽師的故事前,必須先了解關於鹽的風土方程式。
(海水+土壤+季風+陽光) *人=鹽
這是洲南鹽廠創辦人蔡炅樵的曬鹽哲學。
鹽味的塑造主要來自海水裡的礦物質成分與微生物代謝出的蛋白質、醣類等等,而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採收的鹽結晶,則有著不同的口感。像是在日照時間短的冬天裡,鹽結晶的速度慢,口感扎實,日照強且曝曬時間長的夏日則適合採收結構薄脆的鹽花。鹽就像是茶葉、葡萄酒一樣,每個細節都會成為影響風味的關鍵。
那麼,侍鹽師是怎麼運用鹽來與人們對話的呢?
侍鹽之於侍酒的一大難處是,很難有足夠的誘因向客人推薦「要不要再多吃一點鹽試試看啊?」
因此只能透過用餐體驗的設計來「不經意地強調」鹽的存在感。
首先便是為佐餐鹽設置專屬的「侍鹽師」角色。
晶華酒店的侍鹽師孫尚志本身是一名侍酒師,藉由他在味道上的敏銳感受力與對不同鹽款性質的了解,從鹽的承裝容器、濕度的控制到供應份量的拿捏,皆有所講究。接著,在自助餐檯的冷菜小點旁特別把鹽獨立呈現在餐檯上,並搭配字卡介紹,連結產地與職人工藝,除了增加曝光更傳達了料理中是如此重視鹽的精神。
最後,晶華酒店還推出了為鹽設計的主題套餐,與其他常見的和牛套餐、海味套餐不同,不以高單價的食材為主角,而是借食材將鹽的特色發揮到極致。
這套菜單的亮點在於一排配有七種台灣在地鹽的佐餐鹽盤,像是雲林萬豐醬油的蔭鹽花帶有發酵醬香,與乳製品十分契合,於是侍鹽師便與廚房合作將其做成蔭鹽花奶油搭配麵包,而來自屏東後灣珊瑚礁岩穴中的海硓鹽帶有強烈的海味,佐以清淡的白肉魚能讓風味變得更加飽滿且不失優雅。


一粒滋味鮮美的鹽,來自一群人在專業裡堅持不懈的汗水,是這份珍視著台灣在地風土與文化的心意,讓微小的食材也變得閃閃發亮。
文: A HUI / 圖:晶華酒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