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說書《飲食物語—陶瓷器皿與文化的日常》
食器中所盛裝著的,除了料理、還有生活的痕跡。
這本書是由鶯歌陶瓷博物館出版,原先我以為會是一本內容生硬、呆板枯燥的陶瓷百科全書,但細讀後才發現,這本書就和陶瓷一樣,給人一種溫潤沉穩的感覺,不急不徐地將「陶瓷×食×人」的故事慢烤出爐。
其實「陶瓷」回歸本質來看,就是「土地的一角」。
在耳邊Ear side陶瓷工作室中,他們將動物、森林等等大自然的意象彩繪在由陶土製成的瓷盤上,看似童心未泯的圖樣背後,希望能讓使用它的人們意識到,這些可愛的動植物,此時此刻也正和人類一起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不要忘記友善動物、與自然共存的生活理念。
而在2019年由呂巧智在鶯歌陶瓷博物館舉辦的《換器計畫Tableware Exchange Project》,則是將陶瓷作為一個分享自己的媒介,這個計畫邀請每位參與者帶一件有故事的陶瓷食器與其他參與者交換,在得到一個初次見面的食器同時,也收穫了一段食器過去的記憶與當下和食器主人之間的情感交流。
我想,換器計畫之所以取了這個名稱,會不會也是在傳達著嚐一口別人的世界裡是什麼氣味的「換氣計畫」呢?
食器與食物所扮演的角色,前者更著重在功能性、後者則是專注於感官上的層次體驗,當最後要把具備理性的食器與富有感性的食物結合時,就能激盪出某種在和諧與衝突感中立足的趣味。
像是將長條形的食物放進矮杯而非長盤,讓食物像是依偎在食器中,比起平放盤內,更加深了器皿與食物之間的連結,或是將切好的水果片層層堆疊在花形淺盤中,利用水果上緣的漸層與盤緣的花邊,打造具有「波浪感」的型態,讓餐桌上的視覺印象更加生動。
無論是陶藝師或是廚師,都是在有限的資源中,試圖創造出無限可能,當我們更有意識的去與器皿、食物溝通,就能讀懂更多的訊息,也剛好趁著今年落腳鶯歌的台灣設計展現正舉辦中,找個機會就去鶯歌走走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