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主廚的餐桌 | 靜觀的飲食哲學

週末晚上看了《主廚的餐桌》第三集「靜觀」,被正寬法師的飲食哲學和世界觀深深感動。來自韓國白羊寺的正寬法師,不僅是國際知名的蔬食料理哲人,還曾獲得亞洲50最佳餐廳標誌人物獎,《紐約時報》稱正寬法師為「哲學家廚師(the philosopher chef)」,她把料理當成修行,把每一次煮食和用餐都變成一場冥想,一場帶給人喜樂的媒介。


圖片來源 : NetFlix 主廚餐桌官方粉絲頁

食物設計 | 用液體轉譯佛法的開悟


影片中她的話很柔,但力量很大,帶著讓人想重新認識食物的魔力。正寬法師一道茶品「蓮華茶」,《紐約時報》專欄作家Jeff Gordinier這樣描述,「那是透明的水,但你知道不只這樣,因為裡面韻滿了花的香氣。」


被形容是用液體來傳遞佛教的開悟,它,自由流動,適應萬物,卻始終保持自己的本質。這個比喻讓我聯想到,食物何嘗不是這樣?不需要被框住形狀,反而能在流動中找到它真正的美。好像一碗湯,一杯茶,甚至是一滴醬油,每一次流動都能成就新的樣貌,如同食物設計不僅是形式的創新,更需要回歸於本質的探索


在食物設計的過程,如何將看似不相關的、看不見的,透過物件轉譯成體驗,並從中提出思辨與解答,就像正寬法師說的:「要靈活的出神入神,才可以打開創造力,不被框架侷限。」


真要比喻,我想就是日本侘寂的概念,在設計或轉譯的過程中,我們心裡可能會浮現某些具體圖像,但若只抓到表層的圖像或美學表現,那我們很可能忽略了侘寂精神最深刻的底蘊,適度留白給來自不同背景的人來體驗與想像,是需要練習的。




相信陽光、空氣和水會帶來美好的食物


正寬法師對自然的信任讓人心生敬意。她相信,只要給予陽光、空氣和水,食物自然會長得美好。先前在食物設計工作坊中提到「Beautiful By Nature」的概念和「一方風土 一地滋養」的理念:每一種食材都承載著土地的故事與能量,只有與自然和諧共生,才能替食物、替創作注入好的能量、創造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永續料理和作品。


不需要「我」,靜觀反而更自由


「創意和自我不能共存」正寬法師的這句話讓我反思推敲一番。我們是不是常常太想表現自己,反而忽略了創作本身?在她的餐廳裡,沒有那種強烈的個人風格,卻讓人覺得特別舒服。她的料理,好像是用心靈煮的,而不是用名字和名氣來裝點的。最打動我的,是她說「把食物當成冥想」。在當今速食超商文化當道,現代人工時長吃飯急,隨手拿起來吃,或者邊滑手機邊咀嚼,忘了食物從哪裡來、是什麼味道。


正寬法師的料理哲學是「透過食物,可以分享、傳遞我們的感情。你品味的是這個分享的心情」


食物設計之一也在傳遞資訊,可以是故事,可以是感受。她教我們慢下來,細細咀嚼,感受食物的質地和香氣,從一餐中找到對生命的感激,而那是唯有探索餐盤外的世界才能領悟的。


延續這份感動,如果這些也讓你有共鳴,那我想邀請你來參加里仁舉辦的正寬法師公開演講。正寬法師以「#禪悅為食」為核心,透過料理展現深刻的生活哲學,鼓勵人們由順應自然的飲食中獲得身心的能量並感受生命的美好。


這次她將首次來台分享她的飲食哲學,談談植物、食物與自然,還能讓我們有機會向她請教問題。也許我們無法像她一樣在山裡靜靜煮飯,但我們也可以學著用一餐、一口,重新審視食物與人、食物與環境、食物與社會的關係。


報名詳情請點選連結

43 次查看

Comments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Classic
  • Twitter Classic
  • Google Classic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