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在《徐仲說食話》我說實話 | 談食物設計如何傳遞台灣感、與食器的趣味關係

《徐仲說食話》是我通勤必聽的 Podcast 之一。理由很簡單,能從每一集節目聽到不同飲食產業者分享的觀點與新知中,探索餐盤內外有趣的思考。內容精實又真實,有點鬧又不會太鬧,帶點幽默卻不過火。


這次有幸受邀節目從聽眾變來賓,才知道原來過火、過黃的,都被幕後守門員消音掉,真心覺得守門員年輕有為又功德無量,然後開錄前發現這節目不是「有點鬧」,而是「非常鬧」——會讓人噴飯的那種!


幸好有莉莉姐的熱情款待,她端出滿桌拿手好菜,加上幾瓶好酒,讓我們在錄製前身心靈得以撫癒,最終我們成功「安全下莊」,理智線沒有因為徐仲和嘉平出奇不意嘴炮而斷掉,錄音沒有失控,Check,專業得以發揮,Check,我說實話,大家放心收聽「徐仲說食話」。

冬至圍圓美好的人事物,幕後的歡樂和精彩實在過於驚人,本人就不多爆料,以免損害節目形象 XDD

在錄音當天,我們分別和徐仲老師、視覺系動物 aka 已知用筷的嘉平主廚、飲食美術指導蕭維政,以及陶藝家劉森雨聊兩個主題 :


  1. 在「手機先吃」的世代,如何傳遞台灣飲食的文化視別感?

    以策展人身分談食物設計如何傳遞「台灣感」的食物視覺。


  2. 食物設計與食器的趣味關係。

    以工業設計的視角,思考當代食物設計如何體現「台灣感」。


針對第一題,我沒直球對決,因為問題的背後還隱藏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什麼是「台灣感」?

前陣子有位香港朋友問我:「台灣的文化底蘊和在地食材,如何影響你對食物設計的詮釋?」我說:「這些元素對我影響極為深刻,但它們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呈現,往往不易察覺,因為它們早已融入我們的感受、體驗與生活經驗,成為記憶的一部分。」


所以「台灣感」是什麼?我認為,它絕非單一的視覺符號,也不只是某個具象的物件,而是一種綜合的情感、印象與氛圍。它隱藏風土、歷史、文化、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能被感受、體會,但未必能簡單地用某種視覺符號定義,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用言語文字清楚表達。


而食物設計的重要性在於,將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情感與符號,轉譯為具體可感官、感知的形式,而策展之道,在於建立接點,讓符號相互接觸碰撞。特別是食物本身可做為「記憶的載體」,透過探索食物背後的脈絡,我們可以碰撞出一種強大的力量。而這力量,來自於社會集體意識與共同經驗,這就是所謂的「共感」, 是在策展前期透過大量田調研究,抽絲剝繭,一一挖掘。


因此,如何用食物設計傳遞台灣感?我認為關鍵在建立情感脈絡。


只有具備這樣的基底,才能真正體驗台灣感的本質與意義,不至於淪為表象物件的堆砌。故在這個「手機先吃」的時代,我想的是一眼就讓人認出「這是台灣」的符號是好的嗎?如果外國人不了解背後的文化情境脈絡,我們是否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賦予這些符號更深的內涵,讓它們不僅是符號,而是傳遞台灣精神的媒介?否則展示完了,下一次就會面臨要展示什麼的困境。


2021年在台中國家歌劇院和VVG團隊一起策劃「台灣味」的食物設計體驗展演

更進一步問:「若沒有符號,台灣還能是什麼?」這些問題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它提醒我們:如何讓台灣的印象不止於表面的象徵,而能觸及內在的精神本質,真要比喻就像日本仛寂的精神。先釐清和定義好問題的Why,策展如何傳遞「台灣感」食物視覺的What、How,我相信會比回應台灣感是什麼容易些。


至於如何傳遞、又第二題Jenny和陶藝家劉森雨如何各自從自己的專業,分享食物設計如何體現「台灣感」、受日本影響的台灣碗盤如何走出自己的路線,更精彩的內容,節目將於明年年後播出,就不劇透,敬請期待!


莉莉姐家中收藏的雲井窯,每一個都好美。食器不只是物件,是感受,也是體驗。
探索你有留意,但別人沒發現的東西是日常的練習

「徐仲說食話」每一集邀請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嘉賓,分享觀點時不設對錯。有時觀點之間激盪出爭執,但正是這樣,才能激發更多深刻的討論與啟發。食物設計的核心不也是如此嗎?開放、包容,因為我們談的是食物,是生命的共通語言。



獻上溫暖歡樂、充滿年味的團圓照和美麗的食器,祝大家聖誕快樂、平安喜樂!

47 次查看

Comments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Classic
  • Twitter Classic
  • Google Classic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