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無礦-山野採息【燃】沈浸式靜心體驗

初秋,我們有幸參加 無礦mineless  所舉辦的 |無礦-山野採息【燃】沈浸式靜心體驗| 。

󠀠

在藝術家Milla Lee 的帶領下,我們從打開身體、心靈開始,接著五感。在過程中,我們成為藝術家的作品的一部分,而作品也成為我們的帶下山的禮物。有多久沒有跟自己好好的相處了?

󠀠

○ #身體舒展 ○

通常,在大眾面前展示身體的動態,一直都是一件不是那麼自在、熟悉的事。但是,進入無礦的場域,總是感覺自然而然。在Milla的引導下,我們放下鞋履,赤腳開始在開放的平台,恣意的晃動著。一群陌生人,打開身體,讓彼此看到身體動態,閉著眼睛,感到安然自在。接著,隨著適應了擺動,呼吸也漸漸的平穩。在設計的互動中,讓我們彼此的距離越來越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輪流以身體不同部位畫圓,從來沒有想過,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可以以它自己的方式去畫一個圓,而這個圓,也可以與他人產生連結。最後,與夥伴來一個大大的擁抱,感謝彼此來到此地,真切的給予這樣的能量交流。



󠀠

○ #自由書寫 ○

身體打開之後,我們跟著工作人員,由戶外步入室內,每個人可以找到一個自己安心的角落,靜靜地坐著。自由書寫,一直是我很喜歡的自我對話方式,第一次以群體共同經歷一樣的提問,各自在這心無旁騖的空間,讓腦中的話傾腦而出。在藝術家簡而易懂的命題下,這陣子經歷的委屈也好、快樂也好,都好像自我梳理過的跑到了面前,非常的暢快。最後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一顆礦石,你會是什麼樣的礦石。而這個問題,也為了後面的體驗,預留了期待的伏筆。

󠀠

○ #暖礦而出 ○

穿梭在森林裡的迷宮,我們到了藝術家本次特別創作的裝置藝術面前,靜靜的看著Milla 身著薄衣,以自己的溫度與大自然的冰塊抗衡著,意外的發現,作品的配樂是好朋友 蔡瑋德 Nick Tsai 的創作。而我們也有機會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在冰塊的裝置面前,我們被邀請「挑選一顆代表自己的冰塊」,接著雙手承載著它,如藝術家演示,我們以體溫融化冰塊,讓凍藏在的礦石,在我們雙手的體溫溫暖下,隨著時間慢慢的滾落。我們的直覺,總是能很精確地在無的狀態,協助我們找到對應的、適合我們的事物。Amber得到了紫水晶,是她孩子最喜歡的礦物種類。而我,得到了2顆迷你的蛋白石與混生鐵礦的白水晶,確確實實呼應了,自由書寫時,想像自己是一顆礦石的模樣。讓我想到幾年前在威尼斯看到Marina Abramović的作品,也是將自身與礦石產生互動,透過藝術探索療癒。身體力行,經過的寒霜,都終究會有所獲得。



󠀠

○ #秋 #僻靜之所 #自然食 ○

體驗到了尾聲,我們隨著指引,在日暮時分,來到了幽暗佐以微光用餐處。沒有什麼能比由一味私顧問與無礦團隊製作的純素料理,在身體與心理充分勞動後暖胃又暖心的。來到位子坐定後,總監凡瑜親切的為我們倒著熱呼呼的烏龍茶。來自三峽在地 #谷芳茶園的自然農法GABA烏龍,與平常飲茶亢奮的感覺不同,反而隨著先前的調息練習,漸漸地放鬆。



其中,讓我們眼睛一亮,保有充足食物設計精髓的「#木炭司空」,焦黑的外表,內在是濕潤柔軟的 #司康,搭上現刨講究的植物奶油,坦白說,是我們本次最想外帶的伴手禮。在食物設計以食為設計載體的Design with Food框架中,詩意的以湊合礦場古時採集的煤礦意象,讓這個曾經對於這個場域重要的介質,隨著記憶,透過吃的行為再生,而後隨之消逝。

󠀠


這次飲食體驗,真的讓我們回來三週後,都還在想念。

󠀠

 土地芬芳(南瓜、香草蒔蘿醋、黃瓜酸乃、堅果肉桂碎、甜菜根麵包、艾草粉)

 米麩餅子(圓糯米、核桃、肉豆蔻、紅豆沙)

 核桃酪(自製核桃醬、禾乃穿豆腐與豆漿、黑糖漿)

 鷹嘴豆綠花椰菜濃湯 佐 橙味溫沙拉

 木炭司空(馬告、迷迭香、豆漿與椰子油製成的植物奶油、葡萄柚果醬)

 茶露(自然農法GABA烏龍,谷芳茶園)

󠀠

󠀠

這次「燃」的體驗,從五感、身體和心靈,都好像放了一個下午的假。藝術的行為表現,也可以是提供參與者內省、抒發機會。當我們專注在當下、沈浸在身體的感受之中,食也成就了自我療癒的一部分。



󠀠

► 11/17(五)

本週五最終場,山野採息「燃」生之火,

推薦各位把握機會報名參加!

󠀠

如果對於無礦的活動有興趣,接下來還有兩場對外活動:

► 12/10(日)五感洗滌「心癒之丘・曼陀羅藝術靜心」

► 12/16(六)琥珀食光・五感靜心調香工作坊

󠀠

❑ Follow us IG @uovo_fooddesign

文:Jenny/ 圖: Jenny

32 次查看

Comments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Classic
  • Twitter Classic
  • Google Classic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