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食譜NFT | NFT 公共飲食記憶NFT化
很高興參與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第一個「NFT 公共飲食記憶NFT化」實驗計畫的創作者和參與者。
畢竟持續的輸出,也需要養分的輸入,才能探索更多餐盤外的符碼
計畫先從一連串去超市採買食材的身體運動與冥想,召喚自己「蘊藏在身體內的飲食記憶」,爾後我們食物設計書中也有提及的案例「古蹟燒」創辦人,分享創作過程與國家文化記憶庫的應用,最後在品嚐古蹟燒與石花飲的同時,大家創作一道記憶料理,轉化為自己的「記憶食譜NFT」。
感謝AI詠唱師楊雅儒將大家的記憶食譜轉化為圖像,再由NFT設計師陳慕溪將圖像設計成「真空包裝料理包」的立體模型。
大家的記憶食譜看起來都好有故事也好可口。我的記憶食譜是一道平凡的蕃茄炒蛋,那是在涼爽的晚上,趁孩子睡了,我前往家裡附近的全聯採購隔天晚餐的食材。
三菜ㄧ湯吧,但煮來煮去,唯有「蕃茄炒蛋」是小朋友最捧場的料理,每次端出都能聽到他們說:「耶 有蕃茄炒蛋」,碗裡的吃完,還要用湯匙去挖盤子裡的,讓我很有成就感。
這道料理很簡單,只要記得蛋和蕃茄的比例約1:2,所以我都買2-4顆蕃茄,ㄧ盒蛋,炒的時候淋ㄧ些蕃茄醬增加甜味,會更美味。」
大家的「記憶食譜NFT」主辦單位以拍賣會型式, 由參與實體工作坊的「創作料理廚師」們分享「來自身體的記憶食譜 NFT」的創作故事,彼此交流各地的飲食文化與記憶,並展示 70 個 NFT 創作成果。
看到每個人獨生的食物記憶故事,再轉變成獨一無二、充滿紀念價值「記憶食譜NFT」,期待未來哪一天,味道也能被轉換成一份能被永久保存和分享的記憶。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