ÎLE 島嶼 《島嶼之味・圍爐篇》 | 法式火鍋新語彙: 從島嶼風土到永續餐桌
- 慧珍 詹
- 24小时前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1小时前
太幸運了, 託Kiki的福來到現場才知道會品嚐到今年唯一一場、也是最早一場的法式火鍋餐會——ÎLE島嶼《島嶼之味・圍爐篇》。
那是一鍋以法式技法煮出的台灣風土,也是一場把「團圓」重新定義的餐食展演。在ÎLE 島嶼雙主廚林曉彤與蘇芳儀的眼中,團聚不僅是家人圍坐的時刻,也蘊含對土地的祝福。當滿桌菜餚以友善環境為出發,讓習以為常的島嶼風味,重新被理解時,才能感受到土地的鮮甜。

ÎLE 島嶼首次發表《島嶼之味・圍爐篇》 法式火鍋,可選「懷舊西瓜綿魚湯」或「法式澄清雞湯」(二選一)為湯底,搭配四喜盤、山珍與海味多道佳餚,適合 4 至 6 人共享,滿足各式聚會的團聚時刻。
一鍋湯的語言:將「家常」轉譯為「永續」
「火鍋」是一個非常台灣的符號——圍爐、共享、互動,代表著家庭與社群的連結。ÎLE沒有改變這個儀式,而是透過法式料理的邏輯重新詮釋它:湯底不只是味道的基礎,更是價值的載體。那鍋「懷舊西瓜綿魚湯」從南部漁村的惜食文化出發,把「疏果後的西瓜」轉化為酸鹹的滋味,延續了過去對食材的珍惜,也象徵當代對永續的回應。從保存到再創造,這鍋湯的轉譯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設計。

而「法式澄清雞湯」則以層層過濾的手法,展現時間的耐心與秩序。湯體清亮如金,讓人看見了「透明」這個被誤解的現代價值——不是清淡無味,而是誠實地顯現食材最本質的香氣。在這裡,透明與誠實成為了永續飲食的隱喻。

當技法遇上風土:用設計讓記憶重生
ÎLE最迷人之處,是主廚們用「法式結構」重新排列台灣的味覺記憶。像那顆「島嶼法式虱目魚糕」,其實是一場跨文化的對話。法式鮮奶油的細膩與虱目魚的油香交融,質地介於慕斯與糕之間——柔軟、潔白、卻充滿海洋的鹹度。這樣的結構,不只是味道的設計,更像是主廚對台灣海洋文化的致敬:用優雅的語彙,說出日常的故事。

同樣地,那道「水雉菱角炸羅馬甜甜圈佐煙燻午仔魚」讓我想到「混種文化」的概念——法式貝涅餅遇上夜市菱角酥,煙燻午仔魚變成塔塔醬的靈魂。在食物設計語言裡,這不是融合,而是「再組合」:把地方食材與文化記憶,置入新的構圖中,重新生成一種屬於島嶼的法式語法。


設計的責任:讓永續變成日常
ÎLE從創立以來持續與責任漁業(RFI)及友善耕作小農合作。這不只是「採購倫理」,更是一種系統性的食物設計思維:設計的對象不只是盤中餐,而是整條食物鏈的生態。他們用設計去重構一個更合理的生產與消費關係,讓每一份料理不只是餐桌上的作品,也是一次生態的對話。


兩位主廚長期走訪農地與漁港,親自與友善耕作小農以及湧升海洋等符合責任漁業指標(RFI)認證的團隊合作,持續推動友善飲食的文化。他們深信,一群廚師能支撐一群農夫,也能透過一桌餐食,帶動整體生態的善循環,讓永續並非口號,而是每天的選擇與行動。




像甜點「芳苑9號花生慢火系冰淇淋」,背後其實是一個台灣土地的故事。來自彰化芳苑潮間帶的9號花生,顆粒細小、濃郁香氛,帶著沙質地孕育出的鹹甜味,這道冰品的創作靈感來自主廚走訪芳苑多次,目睹當地因風力發電設置使蚵農收入驟減,於是想以餐飲為橋樑,將花生成為產品主角,讓更多農友看見轉作的可能。

當「火鍋」成為一場設計
ÎLE把「火鍋」這個最庶民、最熟悉的形式,變成了不再只是聚餐的容器,而是一個傳遞價值的舞台。湯底、配料、冰淇淋,每一層都是敘事的節點——從漁村到餐桌,從法式技法到台灣風土,從食材來源到食物未來。
那一鍋湯,是味道的集體記憶;也是一次島嶼如何向世界介紹台灣味的對話。

《島嶼之味・圍爐篇》 法式火鍋共有「島嶼成功・啟程宴」、「島嶼團圓・奔騰宴」與「島嶼福祿・極致宴」三組外帶組合,將於 11月24日(週一)起開放預訂(《島嶼之味・圍爐篇》預購連結),可把永續風味和暖心滋味端上家庭餐桌一次品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