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餐具」的進化史| 兩根筷子、三隻手指、四齒叉子


今天來聊聊餐桌上最不起眼、卻不可或缺的角色 ——「餐具」的進化史。

與花招百出的鍋碗瓢盆杯碗皿比起來,餐具的種類似乎顯得單調且無趣,要說真有什麼特別的,大概也就是用兩支筷子劃分出的東西飲食文化而已。

但正是因為人們重視餐具的實用性大於花俏搶眼的外表,才有了這篇歷史故事能與大家分享餐具豐富有趣的進化過程。




[兩根筷子]


筷子一直以來都是中華餐具的象徵,但根據考古研究,其實在七千多年前就已有獸骨製成的中式刀叉出現,與現代西餐刀叉的外表幾乎如出一轍。

但因古代的中華先民們以農耕為飲食基礎,三餐皆為粗茶淡飯的平民百姓在肉類珍稀的環境下,為了能讓更多人一起享用到美味的肉,大多會把肉類處理成細碎的條狀以便分食。

如此,這裡沒有能讓人一把插起大快朵頤的肉塊、取而代之的是堅韌有勁的野菜和瑣碎肉糜,比起曾經曇花一現的中式刀叉,夾取自如的兩根筷子更是長壽的活躍在了中華餐桌這個舞台上。

[三隻手指]


塑膠餐具、銀製餐具、價位差距、刻花與否……這些都是用來表達主人品味、餐廳風格的現代餐具語言。

而還在那個以手抓食的時代裡,區分貴族與平民的標準,則是根據抓取食物時用的手指數量來評斷。

用五隻手指抓取食物是平民的野蠻行為,經過教育的貴族則只能用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根指頭優雅進食的。

然而,「用手抓食物來吃」雖然在現代看來不太衛生,但對於十三世紀前的西方人(特別是神職人員)來說,上帝賜予的美食珍饈必須要親手去碰觸以表示尊敬,藉由餐具去輕易的取食反而是在褻瀆恩典。

因此,從「手抓食」進化到「餐叉」的思想革命之路,可是歷經了五個世紀之久,直到義大利人對於麵條的迷戀癡狂才為餐叉與手指之間破了冰。

[四齒叉子]


由於義大利麵的形狀、濃滑的醬汁都十分不易以手進食,因此餐叉漸漸的從義大利地區流傳至整個歐洲。

在餐叉的普及過程中,眾人一致認為只有三齒的餐叉捲不牢麵條、五齒的餐叉所捲出來的麵又過於大捲、不好入口,於是四齒餐叉的恰到好處,就成為了人人心中默認的標準而沿用至今了。



28 次查看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Classic
  • Twitter Classic
  • Google Classic
bottom of page